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通讯员 林小慧 杨采玲
全国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蓝青年”在深圳有家了!“海洋青年创联空间”在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揭牌成立,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共创、交流与实践的平台,支持他们在深圳开展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海洋保护行动。
“海洋青年创联空间”揭牌
近日,“山海共生:共筑湾区可持续蓝色未来”全国青年交流活动在南澳举行,此次活动是在大鹏新区南澳团工委、东山社区、东涌社区支持下,由蓝蹼生态海洋保护机构与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代表、环保组织及企业的60余位全国海洋青年与嘉宾参与,聚焦“湾区共创”、“青年力量”和“跨界合作”三大主题,通过摄影展览、主题分享、跨界对话、实地调研与共创等丰富形式,共同探讨在大湾区背景下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主办方、蓝蹼生态负责人致辞时表示,希望以此次交流会为起点,搭建政府、学界、社会组织、企业与青年多方联动的合作平台,激发青年参与海洋保护的热情,共同探索湾区可持续发展的蓝色路径。
展开剩余74%南澳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更多青年群体投身南澳海洋的发展与保护,成为应深圳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作发展的中坚力量。
现场发布了《“月亮湾—海贝湾”海洋生态旅游指引》。该指引系统介绍了月亮湾至海贝湾区域的海洋生态资源、特色景点及游览路线,为游客提供了一份兼具趣味性与科普性的生态旅游指南,旨在提升公众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月亮湾—海贝湾”海洋生态旅游指引》
在主题分享环节,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高级海洋护理主任司徒颖宜分享了香港在海洋保护区域管理、生态监测及保护、公众教育及湾区合作方面的经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蔡天抒带来关于“可持续海洋规划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分享如何通过科学规划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展示了湾区“山海共生”顶层设计与规划视角。随后,蓝蹼生态学术部负责人陈婷以一线实践者的身份,介绍蓝蹼生态在海洋保护中的系列创新案例,从设计到落地执行、从科学内容到公众参与,全面展现了本地生态保护工作的系统性。
跨界对话
在跨界对话环节,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高级海洋护理主任司徒颖宜、PADI大中华区区域经理黄澄清、南澳团工委书记邓亚玲及南隆社区团委书记刘晓玲等围绕“如何共建山海共生的湾区蓝色未来”展开热烈讨论,聚焦管理协同、产业参与、青年赋能等议题,为在场青年们解疑答惑,为跨区域协作与公众参与海洋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走访东涌社区
与会的30多位“蓝青年”还实地走访东山社区和东涌社区,调研海洋产业规划的布局与建设进程中的相关细节,深切感受“社区+”模式带来的旅游资源活化、海洋文化传播、社区居民增收以及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等多方面影响,为青年们打开认识海洋社区的新视角。
共创研讨
同时,与来自南澳9个社区的青年代表们围绕特色景区创建、智慧旅游、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共创,从海洋公益项目视角出发,集思广益,最终形成《“寻山问海”实景化游戏设计》《以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塑人鱼IP》《东西涌生态旅游合作发展》等5个创新方案,为南澳探索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协同并进提供了智慧样本。
南澳海岸线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南澳办事处供图)
据介绍,此次“山海共生”全国青年交流活动充分展现了深圳作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推动海洋事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成效,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外的海洋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未来,“海洋青年创联空间”将成为载体,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社”跨界联动,让更多青年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海洋生态保护的坚定践行者、海洋产业升级的开拓先锋、海洋文化传承的青春使者。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发布于:广东省展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